□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江芬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今年夏天,高温、暴雨、强台风等多种极端天气事件交替出现。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已是“必答题”。相比主要面向大众的公益气象服务,中国商业气象服务正迅速崛起。但行业发展至今,需求端有偿使用习惯尚未形成、供给端产品贴合度不够等问题犹存,市场热盼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商业气象发展新生态。
让气象数据“活起来”
2015年,商业气象行业在国内初啼。当年6月1日起,《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明确开放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和鼓励发展气象信息产业,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
随后,中国市场不断迎来政策出台,激发着气象服务的市场活力。在行业深耕10余年的富景天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勇,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变化:市场主体扩容,服务机构从几百家增至目前的上万家,民营资本尤其加速渗透;增长势能强劲,根据《中国气象产业发展报告》,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可达3000亿元;社会关注提升,近年来公司业务咨询明显增多,业务量也有稳步增长。
南京某气象服务机构市场部负责人陈立(化名)认为,如果说极端天气频发是商业气象服务进入公众视线的“牵引绳”,随着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深入应用,气象预报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应用场景得到较深拓展,则是整个行业兴起的基石。
以市民常用的天气App为例,此前天气预报更多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展示上,如今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明天是晴天还是下雨,系统还会推出风力、湿度、空气、实时天气、穿衣等服务板块,以契合用户出行、旅游、休闲等各类场景需求。
不少企业已尝甜头
当然,商业气象服务从诞生之初,主要面向的客户群体仍然是企业端。“毕竟遇到天气骤变,普通人可以临时改变自己的计划、行程,但企业厂区、门店位置、生产作业流程都是不能变的,气象服务的意义就是在瞬息万变天气下帮助用户趋利避害、安全提质。”张勇称。
事实上,不少企业已经尝到甜头。此前,台风“巴威”在辽东半岛东侧登陆,陈立所在的公司紧急启动应急保障方案,为一家上市公司在当地的风电场提供精准气象保障服务。在其他单位均停机的情况下,这家风电场在33.5小时的台风期,满发412万度电,收益357万元人民币。
该公司同时为国内某快递公司定制气象数据。这家公司拥有庞大的货运机队,面对拉长的物流周期、局部地区的“速冻”天气,“飞机何时起飞”“物流车什么时候到机场调取货”至关重要。商业气象服务通过分析降水量、温度、风力等气象指标,帮助企业规避恶劣天气带来的风险,保障航空飞行气象安全。
显然,商业气象服务商聚焦垂直行业气象服务需求。以采集的气象数据为基础,经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向各类用户提供一系列与气象相关的服务。
服务价值面临拷问
通常来说,商业气象服务能够助力的行业相当广泛,诸如农业、交通、休闲旅游、体育产业、商品零售等均属于典型的气象敏感性行业,都是商业气象服务的潜在客户。不过,从记者采访来看,国内商业气象服务的刚需群体主要为交通、航空、航运、能源、工程建设等领域。张勇直言:“企业获取商业气象服务的意识有所突破,但付费意愿并不强烈。”
从需求端来看,气象信息是重要的企业决策依据,但许多公司对此需求并不迫切,有偿使用气象服务的习惯尚未形成。从供给端来看,不同行业对应的气象需求差异性很大,这需要服务商提供更为定制化、“本地化”的应用开发。而不少气象服务机构无法为客户交付有足够说服力与精确性的产品服务,在商业化路径与产品贴合度上存在缺失。
记者接触的气象服务公司曾与国内某知名电商平台有过合作,通过其提供的商品淡旺季指数、关注指数等,平台会对每天主推的商品类型做针对性的应季、应时调整。不过,目前双方已经停止合作。究其原因,在电商下沉趋势之下,平台方希望天气数据监测能覆盖到县一级,而服务公司现有天气数据难以支持到这一层级。
陈立解释,客户提出的每一个需求满足,有些看似微小,“但它不像传统工厂加几个螺丝就行了,而是需要采集数据、建设模型、路径开发,这背后的研发投入不菲,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服务商不得不综合考虑开发效益。”
泛波过后如何潮涌
在商业气象市场中,著名的“德菲尔气象定律”总被业内人士广泛提及——企业在气象上的投入和产出比为1:98。也就是说,在气象信息上每投入1美金就会有98美金的回报。
在张勇看来,通过加快创新研发、构建场景化的服务产品、提升产业聚集,打造气象服务产业链,让气象服务向着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商业气象服务的潮水才能真正涌动起来。
陈立也透露,虽然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科学进步还是显得缓慢,但气象人一直努力前行。比如,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区域,雷达被应用于快速气象信息探测。常规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扫描单位区域需要6分钟,而目前新研制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只需要1分半钟就可以完成一次扫描,能够更快地捕捉到天气要素的变化。其不仅可以被用于降水观测,还能实现对龙卷风、冰雹、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的实时监测,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