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记者 陈硕 本报通讯员 马晴 于治 李勇 摄影报道
近年来,任城区仙营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打造“仙营文益·文化周末”项目,在全民参与上聚力,在供需对接上发力,在形式多样上用力,在文化惠民上着力,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俗,将优秀传统文化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落在人心上、落在行为习惯养成上,推动文化“两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打造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播种”模式。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通过入户走访、调查问卷、活动回访等形式,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和需求,对接辖区运河书屋、社会组织等资源,创新打造“仙营文益·文化周末”项目,组建各类文化活动队伍共12支200余人。推行“送文化上门”“送服务入户”等模式,围绕“传统文化进社区”和“我们的节日”两大主题开展文化演出30余场,文化活动200余次,群众文化活动参加人数累计超过1万人次,同时免费开放辖区文化设施,形成满足居民需求的10分钟文化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文化活动、享受便利服务、共享发展成果。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提升“萌芽”模式。充分利用文化站、儒学讲堂等现有设施,大力推行“仙营文益·文化周末”项目,广泛开展流动舞台进社区、群众乐团演奏、群众性书画巡回展等群众性活动,让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群众生活。组建起囊括群众各类诉求的15支品牌队伍,其中儒学公益讲师团队,定期进行学习研讨,常态化开展儒学讲堂活动;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队,发挥“宣讲达人”、大学生志愿者等的作用,用百姓喜爱听、听得懂的语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打造党建引领文化自治“生长”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坚持“社区的共治社区议,大家的事情大家商”原则,依托“红帆驿站”“‘和为贵’调解室”“网格会客厅”等阵地,共商共议项目主题、实施步骤、时间、地点等,深入开展邻里文化交流,举办“和小文拉家常”“街坊邻里茶话会”,组织“邻里节”等活动,广泛开展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成主题共谋、活动共建、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新格局。同时依托“理响仙营”宣讲团,将文化触角不断延伸至楼宇园区,创新性开展“党建+儒学”讲座、读书会、志愿服务、文明传播、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形成文化惠民合力。
打造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盛开”模式。加强“仙营文益·文化周末”项目志愿者队伍的招募选拔、组织管理、教育培训,动员社区文化志愿者和离退休文化工作者,开展针对低收入居民、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文化活动,举办“关爱弱势群体 共创和谐社区”系列主题活动,实实在在地为弱势群体做好事、做实事、解难事;鼓励文化人才、社会力量深入社区,指导并参与“仙营文益·文化周末”项目做实做活,带动更多的居民群众加入其中,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立足居民需求,挖掘社区特色,通过非遗课堂、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把单纯的“我来听”模式改变成互动、实践的“浸入模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