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3%,市场关于通缩的忧虑再起。总的来看,若经济保持正常增长态势,CPI阶段性回落的影响不宜夸大。从各项经济指标和市场反映情况看,7月份CPI虽然同比下降,但环比转为上涨,当前物价已呈触底企稳态势,预计年内物价拐点已现,8月份后CPI有望开始逐步上行。
局部领域价格涨幅为负、物价涨幅暂时为负等现象值得重视,但不应将其简单与通货紧缩画等号。国际上通常认为,通货紧缩是指总体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并表现为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伴随着经济衰退。当前,我国经济持续恢复,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0%的经济增速,也明显快于过去三年4.5%的年均增速,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比较明显。流动性保持了合理充裕,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_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3%、9.0%和11.3%,均保持在高位。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货币供应量,都不符合通货紧缩的典型特征。历史上我国也曾多次出现CPI阶段性下行现象,均未明显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走势。
2022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数十年不遇的高通胀,相较而言,我国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加强保供稳价,通胀保持在温和区间。过去一年、五年和十年,CPI年均涨幅都在2%左右。今年以来,CPI涨幅总体回落,主要是受到输入性、周期性因素和上年同期高基数等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也反映出供需恢复不匹配的现状。从供给看,在疫情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助企纾困,保障了量大面广经营主体的生存。疫情影响消退后,我国凭借完善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市场供给快速增加。与生产端较快修复相比,需求的修复相对滞后。过去3年,居民和企业的收入受到了一定影响,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较强,相应的市场需求恢复也需要一定时间。生产、需求之间恢复的不同步,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CPI的阶段性低位运行。
从7月份当月数据来看,CPI同比涨幅转负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但更多积极信号已经显现。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2%,6个月来首次转正。在服务消费恢复带动下,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4个百分点,回升幅度超出市场预期。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更容易受到一些季节性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核心CPI更能反映长期稳定的消费需求变化。7月份核心CPI的明显回升,表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正在持续恢复。
但也要看到,今年以来对通缩的担忧,反映出对总需求不足的关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来自国际国内新的困难挑战,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全球经济金融领域风险积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对此,要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大力推动就业等措施,增加居民收入,把促进消费恢复的系列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积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民间投资逐步恢复。同时,要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在宏观政策上,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把握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平衡,保持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并加强与财政政策等协调配合,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展望下一阶段,随着存量措施与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显效,我国经济将在上半年持续恢复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向好态势,供需缺口也将进一步弥合,加之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逐步消除,预计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逐步回归至往年均值水平,全年CPI呈现“U”型走势。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作者: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