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重金入局,CCUS投资“等风来” | 焦点分析

来源:36kr时间:2023-04-03 16:56:32

文 | 雪小顽

编辑 | 苏建勋

CCUS领域近来大动作不断。


(资料图片)

3月末,腾讯牵头启动了聚焦CCUS相关技术孵化、能力建设及规模化应用的“碳寻计划”——据悉,这是中国CCUS领域首个由科技企业发起的大规模资助计划,资金规模在亿元人民币级别。

在双碳赛道象限上,CCUS可以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与清洁能源、新造车产业等一众“资本宠儿”不同,CCUS距离日常应用场景更远,商业化产业化瓶颈更高。

虽然被看作是实现碳中和不可替代的关键性技术,未来也是一片蓝海市场,但过去两三年CCUS在创投圈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激起多大水花。

近期热度一路走高,再加上腾讯的大手笔,CCUS这项风险大、成本高、难落地的前沿低碳技术,会在创投圈变得越来越“性感”吗?

在一级市场“等风来”

双碳的风在一级市场刮得火热,CCUS却一直停留在风口下一寸。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动辄上亿级别的资金投入,抬高了进场CCUS项目的门槛。

过去两三年,一级市场投资人对CCUS以观望和学习为主,很少有人真正出手。

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这项技术本身来说,CCUS是长环节、跨领域、众路线的多技术产业,整个产业链条涵盖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捕集-运输-利用-封存,涉及不同技术、行业之间的协作融合与利益分配,想要跑通整个商业模式并非易事。

这种复杂性也导致CCUS的成本高企,不仅是前期的技术研发投入层面,即便到后期项目落地阶段,各类设备改造、占地成本和配套支撑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根据《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公布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为90-390元/吨,管道运输成本为0.7元/( 吨·km),封存成本为40-50元/吨。仅从捕集和封存两个环节来看,成本之和就已经超过同期市面上的预期碳价。

国外碳捕集初创公司Climeworks在瑞士的工厂。来源:Climeworks官网

由于投资金额大、收益不确定性高,CCUS领域的代表性示范项目大多由实力雄厚的国央企能源公司主导推进。普通的市场投资机构和初创项目想在其中寻找商业机会,则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加持。

看上去和CCUS没有太大关系的腾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许浩告诉36碳,腾讯“碳寻计划”的关注点并不局限于CCUS,而是将其作为关注各类新兴低碳技术的第一步。

“低碳技术创新是整个低碳转型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条主线。我们的思考逻辑也是沿着技术创新整个链条来看,从最开始的理论研究到科研实验,再到进入产业界,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许浩说,“碳寻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桥梁性的连接作用,支持CCUS这项新兴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商业化。”

投入亿元级别的真金白银,腾讯的诉求是什么?许浩对此坦言:“没有明确的商业需求,目的是推动优秀企业的成长,而不是去寻找投资标的。”

这并不是腾讯在商业上的投资布局,但对技术发展和初创项目来说,尽早实现盈利和商业闭环,才是CCUS未来在一级市场乃至更广范围走向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

CCUS,关键是找到更多“U”

CCUS怎么才能赚钱?

无论是技术驱动还是规模降本,最终都需要通向需求和市场。有实用价值,CCUS才能有更多商业转化的可能性。

这个概念的内涵演变也能印证这一点。这套技术起初名为“碳捕集与封存”,也就是CCS。后来人们发现二氧化碳可以作为一种资源用来驱油、制造化学品、辅助食品加工,被循环应用在更多场景,而不是简单地封存。CCS扩展成CCUS——“Utilization”(利用)成为技术落地转化更强劲的动力。

目前CCUS最主要,也真正赚钱的应用场景集中在石油行业驱油,利用二氧化碳来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内已经投产的大型示范项目多聚焦在这个领域,例如全国首个百万吨级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

多元化的碳利用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碳价值”,这也为一级市场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除了驱油之外,二氧化碳还可以用来制造合成不同种类的产品,国外已经多个相关的创业公司,可以生产出由二氧化碳制成的汽车零部件、运动鞋、洗衣粉、太阳镜,甚至是伏特加。

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需要找到更多潜在的应用场景,CCUS未来有越多的玩法,越能够刺激市场活跃度。

创新往往伴随不可预估的风险,当然也会有惊喜发生。很多人将当下的CCUS比作二十年前的光伏产业,需要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多要素深度融合、彼此支撑,而其中贯穿始终的是,一份长期主义的耐心。

腾讯这次大手笔入局,提振了CCUS在创投圈的士气。长期处在“厚积”阶段的CCUS,正加速迎来商业化爆发的拐点。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