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明朝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后世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资料图】
徐达出身农家。
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1364年,被任命为左相国。
1365年,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
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导致兵败。
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
徐达一生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被朱元璋倚为“万里长城”。
徐达后代子孙,在明朝留下的历史痕迹
徐达至少有四个女儿
四个儿子,魏国公徐辉祖;徐添福(早卒);徐增寿;徐膺绪(有墓志出土):曾任尚宝司卿,后升至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去世。
第一位徐辉祖
他是徐达长子。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铁杆支持者。
徐辉祖,生年不祥,长的非常帅气,英武不凡,身高八尺五寸(裁衣尺等于34厘米),按当时的计量单位,绝对是两米多的巨人。
徐达曾经数次镇守北平,而徐辉祖留在南京宿卫府邸,家里的仆从无不肃然。
1384年,洪武十七年,徐辉祖以勋卫(侍卫)任职左军都督府(明朝五军都督府之一),每月获赐禄米二十石,开始为家庭挣钱粮。象征着正式进入官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385年,魏国公徐达从北平回到朝廷(南京),不幸背疽复发,朱元璋给了徐辉祖手诏,特意让他中途迎接自己的父亲北还。
不久之后,徐达去世,被追封中山王,朱元璋为表彰徐达的功劳,为其特制神道碑,其中就有徐达的国公爵位可以世系,并且与明朝国祚绑在一起,意思是跟明朝的国运一样,只要还有大明朝,国公爵位就在,而且还不降爵。事实上也徐达后代十一代,也确实直到明朝灭亡才没有了爵位。
后世公认徐达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神道碑文 》
“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贞,纷威武以辅佐成一代王业,是以生有显号,殁有赠典,子孙世有爵禄,与国同休于无穷焉。
此后十年时间,非常受朱元璋重用
徐达去世两年后,1388年,朱元璋才让魏国公爵位袭承(有可能是丁忧的原因,古代一般二十七个月)。
因为皇太孙叫朱允炆,徐辉祖原名允恭,特意避讳朱允炆的“允”字,而改名为徐辉祖。
徐辉祖继承爵位后,任职地方,士兵们修养生息,为1890年的北征做准备,三月徐辉祖驻守常德府,四月考察湖广各卫所的军士,开始练兵备战,不久奉命回到凤阳,又被御赐一百二十人侍卫做护卫。这算是朱元璋为徐辉祖铺路呢,也是为朱允炆找辅臣呢!
1391年,徐辉祖被调往陕西练兵,徐辉祖应该是得到徐达的真传了,他在常德府练兵没几个月,朱元璋应该是看到了徐辉祖的练兵能力很强,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快让他去陕西的。
两年后的1393年,朱棣燕王府的北元降将有图谋不轨的嫌疑,徐辉祖被朱元璋派往北平,和燕王朱棣一起捉拿阿鲁帖木儿、乃儿不花,押送到京师被处死。(这次北元降将造反事件,是被人密高的,难道朱棣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这事存疑,怀疑朱元璋是敲打朱棣呢)。
徐辉祖是这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回到京师后,被朱元璋委以重任,任职中军都督府长官,掌管都督府事务。徐辉祖的这次升职跳跃很大。
1394年,又被朱元璋委以重任,徐辉祖和安陆侯吴杰一同被派往浙江沿海,训练军士,防备海上倭寇入侵。
同年九月,徐辉祖受命节制陕西都指挥使司将士,为明年征讨西番做准备。
1395年,又被派往凤阳府训练军士。
1396年,徐辉祖参与了考核国子监师生的工作。这一点应该是朱元璋让徐辉祖和文人打好关系,达到更好的为朱允炆服务的目的。因为徐辉祖常常伴随朱允炆左右,所以徐辉祖也得到了随书法名家詹希元练习书法的机会,同时也得到了学习经义的机会。
朱元璋去世后,成为建文帝朱允炆的纯臣
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特意恩裳徐辉祖,更加信任,朱元璋去世三月后,徐辉祖被朱允炆拜为太子太傅(从一品,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从一品,职务就是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靖难之役前夕,1399年四月,是朱元璋的忌日,这次祭祀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导致燕王朱棣提前造反。
朱棣派遣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参加祭祀,因为朱允炆大力改革削蕃,齐建请求朱允炆把朱棣的三个儿子扣留京师,黄子澄不同意,徐辉祖秘密告诉朱允炆,也同意把他们留下,因为他们都是徐辉祖的外甥,很了解他们,原因是“这三个外甥,朱高煦勇猛剽悍而且无赖。他不但不忠于您,也会背叛朱棣,日后一定会成为心腹大患。”
朱允炆拿不定主意,又询问了徐辉祖弟弟徐增寿和驸马王宁,这俩人跟朱棣的关系非常好,所以对朱棣的三个儿子,加以包庇,帮着他们逃跑,而且朱高煦还偷了徐辉祖的马,导致徐辉祖派人追,也没有追到他们,徐辉祖积极为朱允炆办事的态度,导致朱允炆对徐辉祖更加信任。
朱棣的三个儿子,逃走后,不久靖难之变爆发,1401年,徐辉祖支援李景隆,并且殿后,掩护李景隆撤军。
1402年,徐辉祖在宿州灵璧县齐眉山斩杀千户李斌等人,此时朝廷以得到胜利消息,因朝廷无良将镇守,徐辉祖被召回京师,有说法认为有人进献谗言污蔑徐辉祖,因为姐妹嫁给了朱棣,说徐辉祖不尽心尽力。又因为徐辉祖被召回,带来了连锁反应,导致淮北战事大败。
《罪惟录》:燕王入城,独守宗庙不肯迎。王既即位,廷臣论劾,令自陈状。辉祖振笔直书“中山王开国子孙免死”上之。文皇大怒,欲与齐、黄辈并诛。久念中山功,夺爵,锢私第,寻下狱。五年,卒,或曰勒自裁。
朱棣大军进入京师南京后,徐辉祖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铁杆支持者,所以一直没有支持朱棣称帝的意思,而是呆在家里,守在供奉父亲的祠堂,被打入大牢。
后来被朱棣询问,闭口不言,被严刑逼供后,反而奋笔疾书写到“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朱棣因为徐辉祖即是元勋之后,又是国舅的原因,最终没杀他。
徐辉祖一直被禁锢在家中,1407年,永乐五年病逝,一种说法是被朱棣下令自己勒死的。
徐辉祖死后一个多月时间,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没有后代的理由”,让徐辉祖长子继承国公爵位。
徐辉祖被朱元璋委以重任,作为朱允炆的辅臣,可以说做到了为朱允炆尽忠,可惜靖难之变的爆发,朱棣“改朝换代”,徐辉大势之下,也是无能为力。
第二位徐增寿
徐增寿为明初魏国公(中山王)徐达的第三子(出土墓志为第二子)。
徐增寿幼年时增随父亲徐达觐见过朱元璋,眉清目秀,又很机警,被朱元璋赐名。(古代勋贵子弟被赐名,说明恩宠于上,长大后要被重用的)
长大后,善于骑射,以功勋子弟选为带刀侍卫。
1390年,徐增寿跟随朱棣出征胡寇乃儿不花,立有功劳。
1391年,徐增寿以勋卫奉命跟随哥哥徐辉祖,前往陕西练兵防边,他大哥徐辉祖是练兵的领导。
此后四年之内,连续升迁,1393年六月,因为是徐达的儿子,享受父亲的余荫,被朱元璋授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七月,改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
《明史·徐增寿传》:增寿以父任仕至左都督。
1396年三月,升任右军都督府左都督。
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
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
徐增寿和大哥徐辉祖正好相反,大哥徐辉祖是朱允炆的铁杆支持者,而徐增寿早就和朱棣暗通款曲。
在1399年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忌日时,徐辉祖曾密奏朱允炆,要把来京师的朱棣的三个儿子扣留,可惜被徐增寿和驸马王宁包庇并且帮助他们逃跑。
而且朱允炆在继位后,曾经询问过徐增寿,朱棣是否有造反的嫌疑,徐增寿帮朱棣搪塞过去了,“燕王已经富贵到极致,怎么可能还会造反呢?”
《明史·徐增寿传》: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
朱棣起兵后,徐增寿积极为朱棣探听消息并且传达(朱棣为徐增寿姐夫),密报京师中的兵力部署情况,其时徐增寿已经被朱允炆所察觉,只不过当时没有处理他。
朱棣大军过了长江后,魏冕和大理丞邹谨,上奏皇帝朱允炆,徐增寿徘徊殿廷,有异志,申请从速诛杀徐增寿,后被囚禁。
在朱棣大军攻破金川门后,建文帝朱允炆才当面质问徐增寿,为何要如此,徐增寿无言以对,朱允炆大怒,亲手把徐增寿一剑斩杀。
徐增寿的死,也为子孙后代,挣下了一个国公爵位,而且还可以子孙世袭,而且还传到了明朝亡国时。
朱棣即位后,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成为朱棣登基后首个被封赠的功臣。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又对徐增寿加恩裳,加授徐增寿为钦承父业推诚守正武臣勋号、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进封定国公,子孙世袭,定岁禄二千五百石。
《明史·功臣世表二》:成祖入立,追封武阳侯,谥忠愍。永乐二年进封公,世袭。
此后,定国公一系后代,跟随朝廷迁到北京,传至明亡。
徐辉祖和徐增寿兄弟两个对待建文帝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铁杆支持朱允炆,一个支持朱棣,是徐增寿主动投靠朱棣,还是朱棣拉拢?
要说徐家本来就是开国第一功臣,假如是鸡蛋不会放在一个篮子里,两头押宝,他们根本不需要这样做,所以这也说不过去,极有可能就是理念的问题,牵扯到朱棣皇后徐氏,她是徐达长女,徐辉祖选择忠于皇室,而徐增寿选择亲情,帮助姐姐姐夫,也无可厚非。
徐达魏国公爵位子孙后代世袭,儿子徐增寿被朱棣追封定国公,子孙世袭,这两个国公传到明末,一门两国公。
徐达的女儿们
第一:长女徐氏
徐氏作为长女,自幼聪慧,父母对她期望很高,为她请老师教导经史子集,读书过目不忘,有“女诸生”美誉,“诸生”即为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工于经史的生员,可见徐氏才情很高。
徐氏自幼被朱元璋定为儿媳妇,对象是燕王朱棣,徐氏自幼被选入宫中,侍奉在马皇后身侧,十二岁时,陪伴朱棣身侧。
朱棣就藩北平时,徐氏帮助朱棣管理内务,井然有序,在朱棣登基后,诏册里就有夸奖徐氏的话语,“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家政辑宁”等句,被朱棣视为贤内助。
朱棣靖难之变时,朱高炽留守北平,北平保卫战,徐氏由于出身将门,耳濡目染,临危不乱,亲自上城墙督战,而且决策都是出自徐氏之手,相当于留守军队的总指挥,由于她的沉着冷静,应对得当,挡住了李景隆的进攻,支持到朱棣大军回师时刻。
朱棣登基后,徐氏辅佐君王,时刻提醒朱棣任人唯贤,而且对朱元璋的幼女安庆公主亲自扶养。
徐氏自幼被马皇后教导,根据马皇后的教诲并加以补充,写成一部《劝善书》,并且刊印成册发行,还被录入《永乐大典》。
徐氏在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去世于南京,谥号“仁孝皇后”。
第二:二女徐氏
早年事迹不详,嫁给了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徐氏和朱桂在建文帝登基后,因为获罪被,朱桂性格暴躁,好抢财物,被废为庶人,应该是建文削蕃的开始,朱棣登基后,恢复爵位。
明史记载,徐氏是个骄横的妒妇,还对受到代王宠爱的侍女进行迫害。
《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一》:(正统六年七月)己酉,代王桂宠其侍女荣花、菊花。妃徐氏妒之,粪其鼻口,漆其身成癞,已而傅药溃烂之。
《明宣宗实录卷二十八》:(宣德二年五月)甲辰,代王妃徐氏薨。妃,故中山武宁王达之女。
正统六年是公元1441年,宣德二年是公元1427年,徐氏迫害朱桂宠妾荣花以及菊花时,王妃徐氏已经去世了,相隔十四年,难道徐氏还阳了迫害的,徐氏善妒这事存疑!
徐氏以及儿子朱逊煓被朱桂赶出了王府,由于史籍记载混乱,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徐氏
她的事迹不详,嫁给了朱元璋第二十子安王朱楹。
因为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安王朱楹薨逝,年35岁;史籍记载安王没有孩子,所以徐氏和安王自然也没有后代,封国被除。
景泰五年(1454年),朱冲秌遂乞承安王祀。朱冲秌,明太祖朱元璋孙子,韩宪王朱松庶出第二子。
第四:四女徐妙锦
在《罪惟录》中徐妙锦是中山王徐达的第四女,1380年出生,1440年去世,六十一岁。
徐妙锦早年事迹不详,建文帝时期,她看到二姐被逮捕的事情,产生了不嫁人,孤独终老的想法。
靖难之役发生后,朱棣当皇帝,朱棣非常中意徐妙锦,欲聘立为皇后,这事怎么看都有点假,因为第一朱棣和徐达长女先结婚,感情不错,是正牌王妃。第二假如真有这事,朱棣还不被大臣们“口诛笔伐”啊,本来皇位得来就不是正统,再不把王妃立为皇后,也说不过去。何况当时的徐妙锦已经快要三十岁了。此记载徐妙锦没有答应朱棣后,削发为尼。
明·陈琏《琴轩集》有《中山武宁王第三女徐氏圹铭》也有徐妙锦的记载,明仁宗朱高炽是徐妙锦的外甥,登基八个月后去世,1425年是明仁宗最后的一年,徐妙锦被朱高炽诏到北京,饮食按照公主待遇,并且邹中使护送,后又派人护送回到南京,洪武庚申六月初三其生之辰,正统五年正月初六以疾卒,寿六十有一。这里的记载中没有当尼姑。
徐达孙子辈
徐达的孙子辈,两位孙子袭爵国公爵位。
其中有个孙子徐钦,因为父亲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铁杆支持者,所以被朱棣针对。
孙子徐景昌是承袭徐增寿的定国公爵位,因为父亲徐增寿在靖难之变前后,为朱棣通风报信,泄露京师南京的兵力部署情况,被朱允炆斩杀,后被朱棣追赠为定国公,爵位可以子孙世袭,这样以来,徐达后代就有两个国公爵位可以世代相传。
第一位:徐钦
他是徐达的长子长孙,徐辉祖的儿子,徐辉祖因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亲信,也是朱允炆的铁杆支持者,靖难之役时,抵抗朱棣大军,朱棣登基后,徐辉祖不支持朱棣,被囚禁至死。
徐钦是在1407年父亲去世后,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由”,同年七月,让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其年八月徐钦皇后姑姑去世,有可能是徐皇后的死前求情缘故,徐钦才能继承。
徐钦因父亲的缘故,被朱棣找后帐,总是被针对。
第一次被针对,是在永乐九年,朱棣以徐钦娇纵为由,勒令回家读书,其年大约二十二岁左右。
《明史·徐钦传》:九年,钦与成国公勇、定国公景昌、永康侯忠等,俱以纵恣为言官所劾。帝宥勇等,而令钦归就学。
第二次被针对,被削爵位,1421年,徐钦到北京城朝见明成祖朱棣,因为没有得到朱棣的诏令,而擅自回家,所以被朱棣削去爵位,发配老家凤阳。
明仁宗继位后,1424年,徐钦魏国公爵位被恢复,同年十一月徐钦去世,而明仁宗在第二年病逝。
第二位:徐景昌
徐景昌继承的是父亲被追赠的定国公爵位。
他是徐达之孙,徐增寿之子。
他父亲曾帮助朱棣三个儿子逃命,朱元璋忌日时,因为有人建议把他们三个扣留,他父亲帮忙,朱棣三个儿子才逃跑成功,后又给朱棣传递京师南京的兵力部署情况,被人告发,在朱棣攻进城门后,朱允炆询问其父徐增寿,他竟然无言以对,被朱允炆一剑斩杀。
朱棣感念徐增寿的功劳,一开始追赠武阳侯,永乐二年,追赠为定国公,此时徐达后代有了两个国公爵位世袭。
《国朝献徵录》:次增寿当太宗皇帝靖难之际,有翼戴功,而竟死非命,初追封武阳侯,进定国公,谥忠愍,公其嫡嗣也,时年十五,召见赐名景昌,遂命袭爵定国公。
朱棣召见徐景昌时,其年才十五岁,景昌还是朱棣给赐的名。
徐景昌自幼聪明好学,受父亲余荫,被朱棣看重,永乐四年,被朱棣任命掌管左军都督府,他伯父徐辉祖曾经掌管中军都督府,父亲徐增寿曾经任职右军都督府左都督。
永乐十三年,朱棣到达北京,徐钦以公事入见,奏对得体,被朱棣赐御马三,疋钞六万缗。
永乐十七年,管理修建凤阳皇陵、宫殿,这个管理工作,一般是皇室的亲信才能任职。
永乐十八年,徐景昌护卫明仁宗朱高炽入朝。
洪熙元年(1425年),徐景昌被明仁宗朱高炽任命命掌管行在后军都督府。同年母亲去世后,丁忧。
1426年,因为明仁宗之做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因病去世,明宣宗继位,朱高煦造侄子的反,这样的情况下,徐景昌被起复,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徐景昌留守北京。徐景昌被三代皇帝信任有加。
此后,徐景昌曾三次随王保驾,跟随皇帝巡边。
明英宗正统四年,徐景昌去世,时年五十岁。
徐钦继承的是徐达的国公爵位,三代魏国公:徐景昌是继承的徐增寿定国公爵位,是二代定国公。这两个堂兄弟,不同命,徐钦被朱棣针对,徐景昌被三代皇帝信任。
徐达四世孙辈
徐俌为第六代魏国公,是徐达的四世孙(玄孙),徐辉祖的曾孙。
其中在徐达曾孙一辈,兄死弟继(徐钦子徐显宗为第四代,徐钦子徐承宗为第五代,徐显宗二十三岁去世)。
徐俌传承世系为徐达、徐辉祖、徐钦、徐承宗、徐俌。
徐俌,别名徐偁,字公辅,1450年出生,当时正是明代宗景泰元年。
十五岁袭封魏国公,其时为明宪宗天顺八年,1464年。
1479年,出掌南京左军都督府事,每年定期奉祀孝陵。(徐达后代都是在左右都督府,以及中军都督府任职,被皇家信任)
弘治九年,1496年初,徐俌改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当时驻守南京的成国公朱仪逝世,明孝宗在同年三月,任命徐俌接任南京守备,并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大权在握,期间出了一件对朝廷官员来说,变化非常大的一件事。
《明史·徐俌传》:南京守备体最隆,怀柔伯施鉴以协同守备位俌上。俌不平,言于朝,诏以爵为序,著为令。
徐俌本来是国公爵位,地位非常高,又是军方长官,南京守备地位非常尊崇,到了
徐俌接任时,协同守备怀柔伯施鉴的地位确在徐俌之上,于是心里有怨气,愤愤不平,就向朝廷控诉这件事,结果是明孝宗特别下诏,规定南京诸守备勋臣以爵位高低为次序。
1499年,给事中胡易、御史胡献借灾异(自然灾害或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在古代很忌讳)上疏触怒孝宗,被下狱贬谪。徐俌知道消息后,上书朝廷请求宽赦二人。
因为为两人求情的事情,1500年七月,确实发生了自然灾害,请求辞去守备官职,明孝宗只是同意他辞去守备,但是仍然命他掌管南京中军都督府事。同年十二月,又请辞军职,专职奉孝陵祭祀,明孝宗只允许他改任南京左军都督府事,其实转来转去,一直是在南京军职流转,祖上都曾任职过,这跟世袭多少有点区别。
正德五年,明武宗时期,距离上一次辞官已经十年了,这一年他以年老为由再一次辞官,明武宗没有答应,反而对徐俌恩尚,特地加授为太子太傅。
第二年,1511年,南京守备、成国公朱辅告老致仕,徐俌再次出任南京守备,兼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
徐俌的老丈人、成国公朱仪守备南京长达三十年(徐氏为朱仪的长女,等魏国夫人)。朱仪逝世后,由女婿徐俌接任南京守备,这件事成为明朝“妇翁与婿同在大位”的一桩盛事。
1517年,徐俌在南京病逝,六十八岁。
徐俌历仕三朝,可谓三朝元老,两次出任南京守备,虽然为了避嫌,多次辞官,但是搁不住皇帝不让辞官,而且信任有加。他做官五十年,官声很好,又以孝顺著称。
第七代魏国公爵位是孙子徐鹏举袭爵,因为祖父徐俌于正德十二年七月去世的,而父亲徐奎璧早亡 ,所以长子长孙徐鹏举,在正德十三年继承魏国公爵位,而没有被徐俌的其他儿子继承。
徐俌的家庭主要成员
长子徐璧奎,先于徐俌一年逝世。
次子徐应宿,官至锦衣卫勋卫,早逝。
幼子徐天赐,官至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
长女徐氏,嫁襄城伯李辅。
次女徐氏,嫁镇远侯顾溥。
三女徐氏,嫁南京刑科给事中史后。
四女徐氏,嫁南京锦衣卫指挥王汉。
五女徐氏,嫁南京济川卫指挥杨武。
幼女徐氏,嫁云南镇守金齿都督沐崧。
另一支定国公爵位世袭,徐达儿子徐增寿是第一代定国公,第二代为徐增寿之子徐景昌,第三代为徐景昌之子徐显忠,第四代为徐显忠之子徐永宁(1504年去世)
第七代魏国公徐鹏举
徐鹏举是明初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的后裔,魏国公徐俌之孙。
据传被人们称为“草包国公”。
他的魏国公爵位直接从爷爷手里继承的。
他的传承世系徐达、徐辉祖、徐钦、徐承宗、徐俌、徐鹏举(第七代魏国公)。
魏国公爵位在徐达曾孙辈时为兄死弟继。徐鹏举加上又是从爷爷那里继承的,因为父亲早亡,爷爷死时,父亲徐奎璧已经去世。导致徐鹏举直接从爷爷那里继承魏国公爵位。
徐鹏举出生在南京,一直在南京居住,爷爷1517年去世,他在1518年继承魏国公爵位。
他的做官经历跟爷爷徐俌相仿。
1521年,守备南京,兼掌中军都督府事。
1525年八月,加太子太保,统领中军都督府。
1538年,再次担任南京守备。
从徐鹏举的履历来看,跟爷爷确实有点相仿,因为这爷孙两个都在南京守备任职两次。
徐鹏举的原配张氏早亡,没有子嗣,但是有妾室生的庶长子徐邦瑞,而徐鹏举又喜欢另外一个妾室郑氏,经过枕头风的作用,爱屋及乌,想要把郑氏所生的儿子徐邦宁继承爵位。
按当时的制度是不被允许的,徐鹏举就找关系拖门路,找到当时内阁首辅严嵩的儿子,请他帮忙把郑氏封为魏国夫人,还想把徐邦宁送到兵部学习谋略兵法。
当时的兵部尚书是刘采神,知道来龙去脉后,严词拒绝,并且训斥了一顿,“立嗣应该立长子,你既然喜爱小儿子,就应该把他安排在一个安稳的位置上。”徐鹏举沉默不言。他就把两个儿子都送去学习深造。
这事根本没有停止,徐鹏举又找到了刘伯温的后代诚意伯刘世延,送了大量金银珠宝,跟他商量废长立幼的事儿。
刘世延做事很小心,怕被抓到把柄,因为这事牵扯到礼部,他就写了一封密信给礼部的祭酒姜宝,说徐鹏举的儿子徐邦宁当袭封爵位,而姜宝对于这种事情,犹豫不决,这是违反公序良俗的!打破传统,要被口诛笔伐的!
徐鹏举的长子徐邦瑞也在行动,他贿赂了一个叫郑如谨的助教,而且还收了徐邦宁的贿赂,这事被刘世延知道了,这还能行,这家伙两边拿好处,事发以后,都得被牵连,于是就通知了姜宝并且告诫了他,姜宝就通知了下面的人不要接纳徐邦瑞,事情还是被揭露了出来。
有个副使叫冯谦的人,把郑如瑾和徐邦宁勾结的事情公之于众,还捎带上了姜宝,毕竟姜宝没有收受贿赂,惊慌失策之下,赶紧上书弹劾郑如谨,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是郑如谨被罢官,徐鹏举罚俸一月,剥夺郑氏的魏国公夫人的称号。
在徐鹏举死后,最终徐邦瑞继承爵位,徐鹏举儿子徐邦宁和母亲,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在古代违反公序良俗的事情,最终以失败告终,魏国公爵位还是被庶长子继承,废长立幼的想法失败的很彻底。这样的大戏在史书上可是不多见的!
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初三,徐鹏举去世,五十二年岁 。
徐鹏举的草包国公是怎么来的?
据传徐鹏举守备南京时,振武营发生兵变,他狼狈逃走,没有一点徐达后人的风采,被作乱的士兵呼为草包,草包国公就是这么来的。
振武营是南京尚书尚书张鏊,为了抵御海上倭寇而召募的一支部队,因粮饷问题,引起军士怨愤,发生了振武营士卒哗变,侍郎黄懋官被杀。徐鹏举就是在这种事情下逃跑的,所以被军士讥讽为草包国公。
徐达后裔,第七代定国公徐文壁
徐文壁是徐达的后裔,徐达儿子徐增寿定国公一脉的后人。
徐增寿在建文帝时因和朱棣暗通款曲,通风报信,为朱棣的登基做出了巨大贡献,后被建文帝朱允炆一剑斩杀,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感念徐增寿为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追赠徐增寿为定国公,于是命徐增寿的子孙世代袭封定国公爵位。
定国公爵位世系:徐达儿子定国公徐增寿、徐景昌、徐显忠、徐永宁、徐光祚(徐永宁之孙),徐延德、徐文壁(第七代定国公)。
徐文璧,父亲徐世英,爷爷徐永宁,他的生年不祥。
徐文壁进入官场,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他是以“应袭”勋卫身份进入的官场,并且兼领红盔将军侍卫,比一般人的起点高多了。
徐文璧在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袭封定国公爵位(第七代定国公)。食禄二千五百石。
此时正处于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的厉害,当然作为世袭的勋贵,明朝开国第一元勋徐达的后裔,自然也是土地很多,到了定国公徐文壁这一代,土地在当时的勋贵当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成国公朱希忠,徐文壁拥有土地五百多顷,朱希忠拥有土地一千三百顷。这是隆庆二年十二月(1569年1月)经过朝廷的调查,得出的结果。
1570年,鞑靼内部出现了问题,首领掩答的孙子那吉,到大同边界要求见巡抚,并且投降明朝。为此掩答要求归还孙子,展开了谈判。
1571年,在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下,加上地方上的总督王崇古上书,“议通贡市,休息边民”,条陈封贡八事,明穆宗为此召开廷议,徐文壁等二十多人,都同意此事,史称掩答封贡,结束了明朝与北方将近两百年的敌对态势。
作为徐达的后裔,定国公一脉的第七代显贵,明神宗继位后,由于徐文壁办事小心谨慎,对皇室有敬畏之心,深受明神宗信任。
明神宗继位后,让徐文壁改为掌管后军都督府事,明朝五军都督府之一。成为神宗朝“班首重臣”。
明神宗还屡次让徐文壁代为郊天,这是古代重大的祭祀活动,可见徐文壁受信任程度。郊天是在郊外祭拜天帝,皇帝授命于天,所以说对天帝的祭祀活动是非常隆重的,而徐文壁多次代替皇帝祭祀,说明非常受信任。
明神宗执政后期,因为长期的党争,导致朝政日益腐败。
明神宗强征矿税是在位期间的一大诟病,作为皇帝,他和皇室大肆侵占土地,以采木、烧造、织造、采办为名搜刮民财。皇帝开始与民争利,也是皇室衰落的开始,使得明朝逐渐走向衰亡的大趋势。
相反的是,东北地区的满族正开始崛起,1619年,萨尔浒之战被努尔哈赤击溃,象征着明朝从此转为战略防御态势。
徐文壁看到皇帝如此做派,上书申请罢免矿税,以及申请释放被逮捕的官员。而且更是冒着被皇帝反感的压力,建议明神宗提早立皇太子。
徐文壁晚年更是深受荣宠,在去世前,1602年正月,明神宗特赐徐文壁的父祖三代诰命,六月徐文壁去世,到此时徐文壁袭爵定国公已经三十五年,九月,追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傅,谥号“康惠”。
明朝《谥法》称:温良好乐曰康,施勤无私曰惠。
从谥号来看,皇帝对他死后的态度和评价非常高。
徐文壁儿子徐廷辅,官至勋卫兼领红盔将军侍卫。病逝于徐文璧之前,追赠定国公。第八代定国公爵位所以被孙子徐希臯继承,此时已到明末,崇祯朝1630年去世。
徐达后裔在明末
第一:徐达家族长子一脉,魏国公爵位继承的后裔子孙
明末魏国公爵位传到徐弘基时,已经是第十代魏国公,魏国公徐维志之子。
徐弘基传承世系,徐达、徐辉祖、徐钦、徐承宗(兄徐显宗死,弟徐承宗继)、徐俌、徐壁奎(死于徐俌之前,爵位孙子继承)、徐鹏举(徐俌之孙)、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
徐弘基为徐维志之子,1595年七月,袭爵魏国公,佥书南京军府。
1607年,担任南京守备,主要是协同守备,后又掌管后军都督府。
1609年,四月,提督操江。
1621年,以疾病为由辞官,加太子太保。
1641年,再次担任南京守备,加太傅。
1644年,去世,谥号庄武。这一年,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投降清朝。
徐弘基曾经率领大臣们迎接福王朱常洵于江浦,朱常洵在李自成攻陷洛阳是被杀。
明安宗朱由崧(朱常洵之子)继位后,徐弘基奉命祭告明孝陵,又上疏:固民心,择首辅、选名将、议战守、严赏罚。
徐弘基曾推荐熊明遇、张捷;但是和马士英、阮大铖不和。
儿子徐文爵,在南京城破时,才十五岁,仓皇逃亡,被族人护送到吴江袁嵩家,得到豪绅们的支持,想要图谋反清复明,事败不屈而死。
儿子徐胤爵(允爵),袭魏国公,与赵之龙等人降清。这一次明朝初期勋贵后代,大部分都投降了清朝,其中还有一个永昌侯徐宏爵,应该是徐达的后人,具体是谁的后代不得而知,不仅仅是徐达的后人,还有好多明初勋贵的后人,项城伯常应俊,灵壁侯汤国祚等。
《清史稿·赵之龙传》节选:与魏国公徐允爵,灵壁侯汤国祚,永昌侯徐宏爵,项城伯常应俊等迎降。
侄子徐仁爵,在台州拥戴鲁王朱以海监国,被封为定南伯。1654年与张名振攻打崇明岛,战败后,死于大海中。
第二:徐达儿子徐增寿定国公后裔
徐允祯传承世系,徐达(魏国公、追赠中山王)、徐增寿(定国公一代)、徐景昌、徐显忠,徐永宁、徐世英(死在徐永宁之前,爵位被儿子继承)、徐光祚(徐永宁之孙)、徐延德、徐文壁、徐希(徐希皋)、徐允祯。
崇祯三年(1630年),徐允祯,承袭定国公爵位,禄二千五百石。
崇祯十六年,加太子太保。
李自成1629年,崇祯二年起义,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德胜门就是徐允祯打开的,可惜最后还是被李自成处死了。
纵观大明朝徐达的后裔,总共有两个国公爵位世袭,一为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为徐达儿子徐增寿定国公爵位。两个国公爵位世代相传,魏国公爵位徐达为朱元璋建立明朝而得到的,定国公爵位是徐达儿子徐增寿为朱棣暗通款曲通风报信,被朱允炆一剑斩杀,死后被朱棣追赠的,为朱棣靖难之役后成功登基得到的!
整个大明朝期间,魏国公爵位一脉,爵位世袭由长子徐辉祖一脉世传十一代,定国公爵位一脉相传九代。明末徐达后裔有的为大明尽忠反清复明,与国同休;有的顺应潮流投降清朝,没有做到与明朝同休,不胜唏嘘!
在整个徐达家族中,肯定不止这些人,由于史料不详,所以不被人所知。
仅供参考